关于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20210129号 提案的答复
文章来源:葫芦岛市应急管理局 | 添加时间:2021-10-21 |
农工党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快建立覆盖市、县、乡、村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市应急管理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相关科室和人员,对我市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现状
随着2018年的机构调整,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由民政部门调整到应急管理部门,原来隶属民政系统的救灾物资库体系并没有全部移交应急管理系统,我市原来相对比较完善的市县两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出现缺口,目前只有市本级(建筑面积2700平)和绥中县的物资储备库(800平)移交到应急管理部门,兴城市的原储备库移交到发改委,建昌县的原储备库没有移交。移交的原储备库面积较小,只能储存生活类救灾物资。不能继续适应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任务。2020年,市应急管理局启动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对市本级和绥中、兴城两个县(市)物资储备库进行了立项,申请国家发改委建设项目。目前市本级和绥中、兴城三个项目已经进入征地审批阶段,建昌县已经由县政府协调物资储备库,短期内不新建。乡镇救灾物资储备库(点)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成立乡镇级储备点。村与社区级储备点目前只有在创建全国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时,依托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立了25个。能对本社区及周边相近社区提供一定的应急生活保障。
二、现行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和依据
2009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发布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建标121-2009),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标准对国家、省、市、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进行了明确。如下表:
表1 救灾物资储备库规模分类表
规模分类 |
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 (万人) |
总建筑面积 (m2) |
|
中央级 (区域性) |
大 |
72~86 |
21800~25700 |
中 |
54~65 |
16700~19800 |
|
小 |
36~43 |
11500~13500 |
|
省级 |
12~20 |
5000~7800 |
|
市级 |
4~6 |
2900~4100 |
|
县级 |
0.5~0.7 |
630~800 |
这一标准是由原来民政部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的标准,主要是储备受灾人员生活类救助物资。并没有把应急管理系统其它业务部门履行职能所需物资和物资储备库面积计算在内。2018年机构调整后,涉及自然灾害救助的业务部门与原安监局合并,成立应急管理局,根据应急管理系统内设机构职责,还应该增加防火防汛,危化行业等部门抢险救援类物资和储备库面积。这一部分还没有上级权威标准。
三、未来应急管理系统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我们在规划构建应急管理系统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时,将依据民政部财政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民政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暂行办法》、《民政部关于加强中央救灾物资管理工作的通知》、《辽宁省救灾储备物资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充分吸收贵党的具体建议。
一是制定规划,建设覆盖市、县、乡、村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网络。把储备库建设纳入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之中,有计划、分步骤建设市、县两级储备储备库;对多灾易灾地区乡镇,有重点地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点;继续通过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扩大村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分布密度。逐步完善全市救灾物资储备库网络。保证灾情发生后12小时内第一批生活类救灾物资能够运达灾区。解决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探索符合应急管理系统相适应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和管理模式,把生活类救灾物资和抢险救援类物资储备统一起来,协调储备、管理和调度使用。
二是实现救灾物资储存调运信息化。国家应急管理部已经建立了救灾应急资源管理平台,目前我们已经把现有物资品种数量输入系统,纳入平台管理。下一步将实现救灾物资编码储备管理,扫码出库,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
三是建立实物储备、协议储备、生活能力储备相互配合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实物储备就是以市县两级储备库为主体,乡村储备点为补充的储备网络。协议储备就是将保持期短的食品类物资与大型商超、食品生产企业签定协调,根据灾情需要启动协议。生产能力储备,就是建立救灾物资生产企业名录,掌握生产能力,在库存物资不能满足救灾需求时,开展紧急采购,保证救灾需要。
四是建立救灾资金筹措制度。根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关于救灾资金分级承担的要求,积极协商市县两级财政局部门,把救灾款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按照当地人口,每人每年0.5-1元预算救灾资金,当年有灾情,用于应急救灾,没有灾情用于采购救灾物资用于次年的救灾工作。建立救灾款物捐赠相应法规,规范救灾捐赠工作,做为救灾款物需求的补充。
五是落实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确保救灾物资在采购、请领、储备、使用、调运、下拨等环节绝对安全。落实定期检查,到期报废等制度。提高救灾物资保障的绩效。
最后,感谢您对消防安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